旅行者腹瀉是一種腸胃道感染狀況,出門旅遊最害怕的就是遇上所謂的水土不服而上吐下瀉,身體突然不適,

其實這有可能是旅行者腹瀉在作祟。

旅行者腹瀉.png

旅行者腹瀉是是一般人出國旅行常常會遇到的狀況,發生率在30%-70%之間。通常會在旅行的第一週內發生,但也可能發生在外出旅行的任何時間,甚至是旅程結束回國之後。

超過半數以上的旅行者腹瀉均是由細菌所引起。大腸桿菌是最常見的病原, 旅行者腹瀉主要會在旅行的前兩周、主要影響年輕人。 

客觀的風險因素是旅行者要去的目的地。高風險的地區包括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地區和亞洲等發展中國家。在某些高危族群包括年輕的成年人、免疫缺損者、患有發炎性腸病或糖尿病和使用H2受體阻滯劑(H2 blocker)或抗酸劑的人都必須特別注意。而感染的主要來源是食入受糞便污染的食物或水。

旅行者腹瀉是可以透過「煮沸、煮熟、剝皮、或選擇不吃」來防範,但是,若是在衛生環境較差的國家,仍有可能無法避免疾病產生。

 

這種症狀總是來得又快又急。導致大便的頻率大幅增加,也常改變糞便的型態,通常旅行者會一天排四至五次軟便或水樣大便。其他常見伴隨的症狀有噁心、嘔吐、腹瀉、腹部絞痛、腹脹、發燒或全身疲累。大多數的旅行者在不需任何治療下,四天內可痊癒大約只有10%左右的人症狀持續一周

產生旅行者腹瀉的風險目的地,通常可分為三類:

•低風險國家: 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日本、北歐、西歐

•中風險國家: 東歐、南非、加勒比島附近

•高風險國家: 東南亞、中東、非洲、墨西哥、中南美洲

有效的預防性的措施

  • 避免使用路邊攤的食物或飲料
  • 避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類及海鮮
  • 避免吃生的水果(如橘子、香蕉、鱷梨)和蔬菜,除非是可以剝皮的食物

 避免腹瀉的建議,包含只食用妥善清潔和烹煮的食物﹑飲用瓶裝水,以及時常洗手霍亂疫苗雖然對治療霍亂有效,但治療旅行者的腹瀉之療效仍有待釐清。預防性的抗菌藥物一般而言不建議使用。初步的治療方式包含喝下大量的液體,並且補充流失的鹽分(口服補充脫水療法)。 

此外,也可攜帶像是乾洗手之類等含有酒精的潔手液,方便旅行時可以隨時在飯前清潔雙手。目前沒有任何疫苗可以預防旅行者腹瀉的產生,但仍可以選擇施打A型肝炎疫苗和傷寒疫苗來避免這些可能因食物感染的疾病發生。

出門在外 總有不便  別忘了 隨身攜帶 珍好衛.png

 

 

arrow
arrow

    珍好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