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RED sym.jpeg

 

胃食道逆流本身與其說是病,倒不如說是一種長期性消化不良的症候群,像是食道底層皮膚受傷或發炎,常見的狀況像是胃灼熱打嗝脹氣尤其伴有長期咳嗽的症狀時,聲音嘶啞、氣喘、吞嚥卡卡或常常喉嚨痛等。

  這一開始大部分都會先經歷消化不順暢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從幾個月到幾年都可能,其間的徵兆是偶有脹氣或嗝氣與胃堵堵,有時胸悶,在這段時間的其實狀況不會太多,發生頻率也不高,只是偶爾不適食慾差,時間持續到一個點,胃腸的消化功能逐漸弱化到幾乎每一餐正常飲食都會脹氣,噯氣,口乾或口酸。

  當我們在吃東西時,食道和胃之間的括約肌(賁門)會打開,讓我們咀嚼完畢吞下去的食物與液體能夠進入胃部並開始消化,除外的狀況是當胃部壓力過大須排出(像是打嗝和嘔吐),否則這是賁門唯一會打開的時機。在食物通過後,賁門會立即關閉,阻擋任何酸性胃液回流進入食道傷害食道咽喉等。如果照賁門正常運作的機制而言,胃裡的胃酸量多或少都沒關係,因為不會進入食道;但當發生胃食道逆流症狀時,表示賁門會在這個時刻短暫開啟。這樣的行為如果只是偶然發生,通常是因為消化不良的情況讓胃同時被太多氣體和未消化完成(還在進行中)的食物麋佔據,因而胃部承受的壓力過大,賁門會自主性的打開,釋放出一些氣體,這樣的行為在沒有胃酸被連帶噴出的狀態下,就是俗稱的打飽嗝,這種突發性的脹氣打嗝的現象,偶爾發生(一個月2次或以下),其實對消化系統影響不大,當我們的胃裡有足夠量的胃酸,而胃酸就會賁門自主開啟時被夾帶出來,形成了所謂胃酸逆流(胃食道逆流)的現象。一旦逆流發生得太頻繁,造成食道內皮膜在太長的時間內碰觸到過多胃酸就會受到刺激產生發炎或破皮(潰瘍)的狀況,不管胃酸的分量有多少,通常都會加速這個過程引發典型的胃食道逆流和形成潰瘍。

  其實走到這個時間點,胃腸消化不良已經出現狀況好長一段時間了,只是演變過程中一些小狀況因身體的包容力(這點是因人而異),不特別被注意罷了。特別當你需要走到常常看醫生這一步時,代表整個消化功能已經失去常態平衡了。 

  常聽到珍友說,照完胃鏡後,醫生都說只是輕微的胃發炎,輕微的胃食道逆流.. 或胃根本沒怎麼樣,怎麼還是一年到頭的飯後脹氣,胃堵堵, 噯氣, 口酸..
  其實胃鏡是一種物理檢查, 看看你的食道及胃部表面是否有損傷如紅腫,破皮,出血性傷口或甚至穿孔等,它只是用於檢查胃外觀的一種工具,胃的外表出現傷口或發炎時或可直接反應在消化效率的下降上,胃部過多的新舊傷痕出血傷口用於診斷胃癌發生的傾向, 這些屬於表像的觀察,著實對胃腸相關疾病診斷有幫助,但是用於判斷消化不順的這一類生活狀況如脹氣,胃酸逆流等..恐怕沒有直接的關係在,很多的慢性胃病,胃表的狀況是極其輕微的,卻也有著長期性消化問題等種種狀況。
  胃消化系統胃部負有三大功能 : 儲存食物 消化食物 排空後送至小腸,伴隨著胃部腺體的胃液分泌有其固定的節奏和調協的功能,可以確知的是當胃部有發炎或破皮時,胃內消化功能下降,因而排空延遲,產生了脹氣或胃酸逆流等情形。
  但若是長期的飲食不良因素諸如肉食偏好者, 長期而大量的食用肉類又缺乏蔬果類的攝取,我們的胃為了要快速的消化動物性高蛋白質食物,胃液的酸度會主動調高(肉食動物胃液是人的二十倍),長期下來,一方面透支(耗盡)胃腺分泌調節的功能,另一方面,長期過高的胃酸濃度也大大增加了胃表面受傷的機會, 特別是當胃分泌的功能長期透支枯竭之後(應該說是功能受損),反而變成胃酸的濃度不夠(胃酸不足), 此時其他細菌,如幽門螺桿菌(幽門桿菌)即可在胃裡生存下來, 因而造成了所謂的慢性胃炎或胃潰瘍的發生。或因先天的體質及肝功能不彰,胃的腺體分泌不協調,也會產生消化問題的種種,這些狀況則並非單純照個胃鏡看看胃表有沒有受傷就可判斷的。

 

arrow
arrow

    珍好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